定陵

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和明神宗孝端显皇后、孝靖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墓,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域大峪山东麓。
  万历皇帝10岁登极,20岁时便开始为自己筹建寿宫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卜选陵址11处,其间曾两次亲率文武大臣及风水术士赴天寿山择地,最后经两宫皇太后亲自阅视,正式定址于大峪山麓。在定陵的营建过程中,他先后6次到陵工视察。最后一次是在万历十六年(1588年)九月霜降节,率后妃恭谒长、永、昭三陵后,即带领大臣们阅视定陵宝城及玄宫,并在建好的地下玄宫内饮酒休息。
  定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(1584年)十一月,定国公徐文壁、大学士申时行为工程总指挥。兵部尚书张学颜、工部尚书杨兆总督工程。参加营建的工匠军夫每日达二三万人。万历十八年(1590年)六月地面建筑完工,用时6年,占地约180,000m2,耗银800万两。

思陵

明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和皇后周氏、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,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鹿马山南麓。
  思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。在崇祯皇帝入葬之前,这里原为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坟墓。崇祯十五年(1642年)七月,田贵妃去世,十七年(1644年)正月葬于天寿山陵域,然而地面建筑尚未成明朝已灭。三月在万岁山(今北京景山)自缢身亡的崇祯皇帝生前没有预建寿宫,遂只得将他与皇后一同葬入田贵妃墓中。为尽快打开田贵妃墓室,昌平州官吏奉命“即动官银催夫速开田妃圹,合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梓宫,四月初三日发引,初四日下葬,毋违时刻”。此时的昌平州已钞库如洗,只能依靠富绅捐钱雇人开闭田妃坟。《历代陵寝备考》记述了墓室情况:“田妃墓隧道长十三丈五尺,阔一丈,深三丈五尺。督修四昼夜至初四日寅时始见地宫石门。用拐钉钥匙推开头层石门,入内,香殿三间,中间悬万年灯两盏,陈设祭品。前有石香案,两边列五彩绸缎侍从宫人,生前所用器物衣服俱大红箱盛贮。东间石寝床一,铺栽羢羶,上叠被褥龙枕等件。又开二层石门,入内通长大殿九间,石床长如前式,高一尺五寸,阔一丈,田妃棺椁在焉。”初四日申时,崇祯帝后棺木送到。先将田妃棺从椁中取出,移于石床右侧,次安葬周后棺于石床左侧,最后将崇祯帝棺放入田妃椁中,安放在石床正中。棺椁前设香案祭器,待点燃万年灯后,关闭石门,填平隧道,入葬完毕。

长陵

长陵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及其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,是明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、营建时间最早、地面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陵寝。
  长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主峰南麓,始建于明永乐七年(1409年)五月,十一年(1413年)正月玄宫建成后,已故明成祖仁孝皇后的棺椁从南京运来安葬。十四年(1416年)三月,祾恩殿建成。宣德二年(1427年)三月,陵园殿宇工程竣工,前后工期近18年,占地120,000m2。此后,又陆续增建了神道墓仪设施,陵寝建置逐渐完备。
  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均由神道、陵宫及其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。
  神道是陵宫建筑的前导部分。十三陵中,长陵神道建筑的规模最大,因为献、景、裕、茂、泰、康、永、昭、定、庆、德十一陵的神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此道分出,所以长陵神道被称为“总神道”。它全长7.3km,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、下马碑、大红门、神功圣德碑亭、石华表、石望柱、石像生、棂星门、五空桥、七空桥等建筑,错落有致,气势恢宏。

Tags: 

明十三陵

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50km处的昌平区境内,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。陵区占地面积80km2,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。
  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(1409年),止于清朝初年,历时200余年。依陵寝营建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:长陵(永乐皇帝陵)、献陵(洪熙皇帝陵)、景陵(宣德皇帝陵)、裕陵(正统皇帝(即天顺皇帝)陵)、茂陵(成化皇帝陵)、泰陵(弘治皇帝陵)、康陵(正德皇帝陵)、永陵(嘉靖皇帝陵)、昭陵(隆庆皇帝陵)、定陵(万历皇帝陵)、庆陵(泰昌皇帝陵)、德陵(天启皇帝陵)、思陵(崇祯皇帝陵)。陵区内除葬有13位皇帝外,还葬有23位皇后、1位皇贵妃以及数十名殉葬的宫人。此外,陵区内还建有7座妃坟园寝(东井、西井、万贵妃坟、悼陵、四妃二太子坟、贤妃坟、郑贵妃坟及二李、刘、周四妃坟)和1座太监陪葬墓(王承恩墓),以及为帝后谒陵服务的行宫、苑囿等各式建筑。在陵域周围的10个天然山口(东山口、中山口、榨子口、西山口、德胜口、雁子口、锥石口、贤庄口、灰岭口、老君堂口)处修筑了城垣、拦马墙等防御设施,以保陵区安全。

Pages

Subscribe to 墓葬网 R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