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陵

明泰陵,位于北京昌平区笔架山东南麓,这里又称“施家台”,或“史家山”,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。
弘治十八年(1505年)六月五日,陵园正式兴工,并定陵名为泰陵。历时四月,玄宫落成,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。正德元年(1506年)三月二十二日,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。整个陵寝建筑按《明武宗实录》记载包括:“金井宝山城、明楼、琉璃照壁各一所,圣号石碑一通,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,一字门三座,香殿一座为室五,左右厢、纸炉各两座,宫门一座为室三,神厨、奉祀房、火房各一所,桥五座,神宫监、神马房、果园各一所”。

献陵

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皇帝朱高炽与皇后张氏(明仁宗诚孝皇后)的合葬陵墓,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西峰之下。陵寝始建于洪熙元年(1425年)七月,正统八年(1443年)完工,历时18年。
  仁宗朱高炽继位仅10个月就去世了,临终时留有遗诏:“朕临御日浅,恩泽未浃于民,不忍重劳,山陵制度务从俭约。”宣德皇帝即位后,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,并亲定陵园规制。成山侯王通、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。玄宫的建造仅用了3个月,随后营建门楼、享殿、左右配殿和神厨等。正统七年(1442年)十二月建造明楼,次年陵寝全部完工。营陵人员有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统领的10,000名军士,南京海船厂附近江北府卫旗军工匠118,000人,以及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直隶、凤阳、大名等府州征调的民夫50,000人。
  献陵占地42,000m2,陵宫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形。献陵的风水格局属内明堂式。其地面建筑因一道横贯东西的小山而分成前后两进院落,因小山是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,所以是献陵的龙砂。

庆陵

明庆陵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泰昌皇帝朱常洛和皇后孝元郭氏(明光宗孝元贞皇后)、孝和王氏、孝纯刘氏的合葬陵墓,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。
  庆陵占地约27,600m2,建造共历6年。其地下玄宫自明天启元年(1621年)三月定穴营建,4个月后即七月二十九日玄宫合龙门,天启六年(1626年)六月地面建筑完工。
  庆陵的陵园格局初拟仿昭陵,但研究其地形环境,实际是仿献陵而建,它和献陵一样都属内明堂的风水格局。其宝城前的两进院落被一座小山隔开,因此两进院落不相连属。陵前建单孔石桥、神功圣德碑亭(碑亭已毁,只存神功圣德碑)。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(现存遗址)为门,内建祾恩殿(现存遗址)及左右配殿(现存遗址),殿后建有琉璃花门。琉璃花门后为三座单孔石桥。第二进院落以三座门为门,内建棂星门、石供案。两进院落之后是圆形的宝城。宝城入口处建方城,方城之上为明楼,明楼内立圣号碑,上刻“大明”、“光宗贞皇帝之陵”。明楼后建琉璃照壁,照壁后为墓冢。

康陵

明康陵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正德皇帝朱厚照和皇后夏氏(明武宗孝静毅皇后)的合葬陵墓,位于天寿山陵区金岭(莲花山)东麓。陵寝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(1521年)四月三十日,工部左侍郎赵璜、太监邵恩、武定侯郭勋奉命提督山陵工程。九月玄宫成,二十二日葬武宗。嘉靖元年(1522年)六月陵园全部完成,用时1年。
  康陵占地约27,000万m2,陵宫建筑总体布局沿袭前制,呈前方后圆形状。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(现仅存遗址),院内建祾恩殿(现仅存遗址)、左右配殿及神帛炉(现已无存)。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,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。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、明楼及墓冢。
  康陵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铭文最多的一个陵。据现有资料统计,康陵营建所用砖来自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南、江苏等省的30多个州县,如:“直隶广平府永年县造”、“成化十九年汤阴县窑造”、“弘治捌年信阳卫造”、“直隶扬州府江都县委官典史李□窑户蔡德烧造正德二年六月吉日”。
  康陵的附属建筑神马房位于康陵陵园右前方,院址墙体虽残,但院落规整,布局清楚,面宽68m,纵深85.8m。前后两进院落。前院于正中设门,左右各有隔断墙及门,隔断墙以内是马厩(现存遗址)。后院亦设门,内现存房屋基址,应该是马夫居所(现存房屋基址)。

德陵

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启皇帝朱由校和皇后张氏(明熹宗懿安皇后)的合葬陵墓,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。

Pages

Subscribe to 墓葬网 R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