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陵

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和皇后陈氏(明世宗孝洁肃皇后)、孝烈方氏(明世宗继后)、孝恪杜氏的合葬陵寝,位于天寿山十八道岭(阳翠岭)南麓。
  永陵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(1536年)四月,武定侯郭勋、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。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二月完成,用时7年多。
  因永陵是皇帝生前所建,所以规模宏大,仅次于长陵,是十三陵中的第二大陵,占地250,000m2,耗银800万两。
  永陵陵宫建筑基本仿长陵,平面亦呈前方后圆形状。前方院共有三进,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,券门三洞(现保存完好)。第二进院落前墙间设祾恩门,单檐歇山顶,面阔五间,设门三道,门左右各设随墙式角门(现仅存遗址)。院内左右两侧建配殿各九间、神帛炉两座(现已无存)。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祾恩殿,重檐歇山顶,面阔七间,进深五间(现仅存遗址)。院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。前方院之后是方城明楼、宝城和墓冢。
  虽然永陵陵寝规制仿自长陵,但又有所变化,如外罗城的增建、花斑石的使用、明楼的设计等。

景陵

明景陵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与皇后孙氏(明宣宗孝恭章皇后)的合葬陵墓,位于天寿山东峰(黑山)之下。陵寝始建于宣德十年(1435年)正月十一日,断断续续共历28年,天顺七年(1463年)三月十九日地面建筑完工。
  景陵占地25,000m2,由太监沐敬、丰城侯李贤、工部尚书吴中、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,成国公朱勇、新建伯李玉、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、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营建。
  景陵的陵寝建筑基本沿袭献陵的俭朴规制。原因有二:一是遵循了宣德皇帝的遗诏。宣德遗诏曰:“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,毋改山陵,务从俭约。”二是因景陵的地形狭小而决定的。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世宗皇帝朝拜陵园时因景陵“规制独小,又多损坏”,曾下令增崇殿宇基构,于是享殿的规制有所扩大,“殿中柱交龙,栋梁雕刻,藻井花鬘,金碧丹漆”。又将殿前的御路石雕改为双龙戏珠及卐字云纹,另增置神功圣德碑亭。即使这样,景陵在十三陵中也是最小的。清梁份《帝陵图说》曾记载:献陵最朴,景陵最小。
  陵宫建筑原为两进院落。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,院内建祾恩殿、左右配殿及神帛炉。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,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。其后建圆形宝城、明楼及墓冢。宝城因地势狭小,作纵向长条形。

昭陵

明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朱载垕及其皇后李氏(明穆宗孝懿庄皇后)、陈氏(明穆宗孝安皇后)、李氏(明穆宗孝定皇后)的合葬陵墓,位于天寿山陵区大峪山的东麓。
  昭陵的地下玄宫建于明嘉靖十七年(1538年),原系世宗朱厚熜为其父母所建,后搁置不用。隆庆六年(1572年)五月穆宗皇帝崩,因生前未建寿宫,为省时、省力、省开支,经大学士张居正及礼、工二部审定,认为将大峪山下这座现成的玄宫稍事增筑,陵园就可大功告成。六月十五日,万历皇帝下诏营建驾崩的先帝陵寝于大峪山东麓。七月,封闭的地下玄宫被打开,随即开始增建陵园的地上建筑。万历元年(1573年)六月,地面工程竣工,用时1年。
  昭陵占地约34,600m2,陵寝制度基本沿用泰、康诸陵,平面亦呈前方后圆形状,但也有其自身特点。
  昭陵的“祖陵孙用”在明陵中非常特别,这种利用为别人所建的玄宫来埋藏帝后的情况在明代仅此一例。
  从昭陵开始,明清皇家陵寝中开始出现“哑巴院”。明代,献、景、裕、茂、泰、康六陵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水沟以内开始起冢,墓冢呈自然隆起状。而昭陵宝城内封土基本与宝城墙等高,墓冢正中呈上小下大圆柱形,封土前部多了一道拦土墙,它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,形成了一个状似月牙的城体,俗称“月牙城”,城内的院落因较封闭,故又被称为“哑巴院”。

裕陵

明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正统皇帝(即天顺皇帝)朱祁镇和皇后孝庄钱氏(明英宗孝庄睿皇后)、孝肃周氏(明英宗孝肃皇后)的合葬陵墓,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。裕陵始建于天顺八年(1464年)二月二十九日,五月玄宫建成,八日英宗皇帝梓宫入葬,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,仅用了4个月时间。
  裕陵占地约26,200m2。太监黄福、吴昱,抚宁伯朱永,工部尚书白圭,侍郎蒯祥、陆祥奉命督工。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。
  据《明英宗实录》记载,裕陵的陵寝规制原为“金井宝山城池一座,照壁一座,明楼、花门楼各一座,俱三间。香殿一座五间,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。石碑一,祭台石一,烧纸炉二,神厨正房五、左右厢房六,宰牲亭一,墙门一,奉祀房三,门房三。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。神宫监前堂五间,穿堂三间,后堂五间,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,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,门楼一,门房一,大小墙门二十五,小房八,井一,神马房、马房二十,歇房九,马椿三十二,大小墙门六,白石桥三,砖石桥二,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,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”。

茂陵

明茂陵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成化皇帝朱见深和皇后孝贞王氏(明宪宗孝贞纯皇后)、孝穆纪氏、孝惠邵氏的合葬陵墓,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。陵寝始建于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九月十五日,十二月玄宫建成,十七日葬宪宗及孝穆皇后。弘治元年(1488年)四月二十四日陵寝工程竣工,共用7个多月时间。
  茂陵占地约25,600m2,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选。内官监太监黄顺、御马监太监李良、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、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。
  茂陵陵寝制度基本仿裕陵建造,陵宫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形状。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,院内建祾恩殿、左右配殿及神帛炉。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,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。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、明楼及墓冢。
  在明十三陵中,茂陵之前的献、景、裕三陵宝城内的墓冢之前虽有低矮的月牙城,但城前仅有琉璃照壁,并无上登墓冢的道路。而茂陵不同,其月牙城的前部形制虽然大体遵循献、景、裕等陵的制度,但却设有左右方向的踏跺式台阶,沿台阶而上可达墓冢顶部。

Pages

Subscribe to 墓葬网 RSS